细雨和群友
Book 59 of GY 观影说多维实相
Language: Chinese
扩展一阶 第13小阶
Publisher: 细雨社
Published: Jan 17, 2025
GY11 破幻三部曲之“破空执”(87-90)
l GY11-87《修行》
l GY11-88《春夏秋冬又一春》
l GY11-89《禅的世界》
l GY11-90《生命之树》
*注:以上为【观影(梦)说多维实相】QQ群2024.11-2024.12讨论的影片
给第十一册的读者
在今年暑期我们先后借由八部影片,针对“我执”和“法执”展开了研讨,并借彼此交流的机会感受到了大家彼此的心灵共鸣。透过讨论我非我、我是谁、谁是我,让各种当前角色小我看到了自己所在意的种种,不过是红尘大梦里的所执。
在修行无上大道的认知过程中,起步阶段最核心的难点就是“何为无我?”
破“我执”的过程相当麻烦,因为“我”这一核心概念、这一零维点状的意识认知聚焦很难化解。“我”这一“焦点”会随着认知而不断转移,直到修行者明白,在多重多维实相中,任何形式的角色我皆是梦幻泡影——不管是肉身、灵身、法身、化身,都是自我意识的层层壳窍而已。
借由四部影片我们逐层深入破“我执”,从镜面到多维、进而步入同时性的多重平行实相。皮囊我、角色我、神魂我、意识我,到底哪个才是我?在多重多维实相间,谁才是那个所谓的我呢?
幻灭“我执”后,认知进入到全然领域,在此可见台前幕后的大道规则、可见种种颠倒梦想、可见三界内外的轮换交互。在这一阶段,修行者在观道悟法、赞叹天地自然的过程中,很容易把术法当做本真去崇拜,认为规则之力、规矩传承、科学理论、术法典籍就是本真了,却不自觉地陷入了“法执”的泥沼,在此耽误百年。
其间引发了道统纷争、正邪互斗、种种灵性的傲慢风动幡摇,演绎出种种戏码,让人自误前程。然而不知“法无定法”,天道无常,融通变化,万法归一。释迦说“于燃灯处实无所得”,无忌答三丰教诲时说“都忘了个干净”。
这些影片帮助我们理解在高维意识眼中,同时性和共时性是如何展开的;也让我们明白作为角色的意识主体,如何陷入轮回往返并因何执迷不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一遍遍的经历中得以完善和彰显,在寻寻觅觅间,所谓的对错是非成败都在帮助我们完善自我认知的不同面向。
随着意识觉醒,我们开始涉及到自觉与觉他、自爱与博爱的大乘理念,并逐渐了解到灵魂团队是如何利用相互助缘来完成各种舞台情景剧的。当知道此间种种皆虚妄后,有些人会开始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灵界与道法,把灵魂的法身和灵界看作是隐于虚幻后的真实,进而陷入到了宗教传说故事编织的“法执”中。
如果把明悟大道的修行路粗略地划分为三个大境界,每一境界都有一个核心难点作为拦路虎。
在破除“我执”后,“法执”就是把守第二关的BOSS。修行者常会沉迷于术法中,被法相所迷,视“山医命相卜”中展现出来的各种“本位面”规则“道理”为确定的信仰与信念核心。
想要破开法执真的很难,需要跳出当前角色所处的位面,到多维实相里利用高维视角去立体地观察,了知在同时性中各个不同位面里的不同法,最后搞明白所谓修真求大道了万法、破尽无明所执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
当你真正地明白,所谓的法与道,不管是此间一方天地,还是灵界里一界域内的规则,都是梦宇宙矩阵显化的底层逻辑算法规则之后,会陷入一种无所依托的虚无感。这是因为我们头脑所习惯了的逻辑思维方式,需要依赖已知的确定性来构建逻辑支点,以便串联成逻辑的是非分类。
当我们发现在宏观架构中,其实没有绝对的是非二元确定性后,能支撑我们继续维持低端逻辑思考的依托会荡然无存,这时辛苦总结认知到的道与法,突然成了所知障。这时放下不甘心、死守着又成了继续发展的阻碍,会导致自己无法打破界域屏障,无法更进一步体悟本真。很多人在打破法执后会陷入自我怀疑的迷茫,导致道心崩塌,也就落入到了第三重境界的泥沼里,这就是“空执”。
从本周开始,这个月我们会围绕破幻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破“空执”而展开。如果时间是一种假象、空间本也不存在、万物生灵皆是泡影,就连这个“我”都是颠倒幻梦,那所谓修真又为何?所求大道指向何方?了透万法、破尽所执,举目苍茫天下无亲,该向何方?
空执:空执是执着于“空”的概念本身,执于一切事物皆无自性的“空性”,而将“空”作为一种绝对的真理或固定的实相来理解。空执的难点在于没有可破之处,找不到发力点,且一说就错,无法言表,因为其中没有是非可言。犹如手指明月,指月之人、之手、之指、之月皆非答案,答案尽在拈花一笑间。
有些修行者在理解“空性”时,误以为万物皆空,从而产生了避世的心态,认为既然万物皆空,就不必去关心世间的苦乐和责任,每日躺平等死、逍遥就好。有些人则日日禅坐,经咒不离口,让自己持续地陷入一种无所思的境地,认为无思就无私欲,就干净纯粹了。有些人把自己完全地交托给命运,随波逐流,彻底不加干涉,心想这样做也就彻底无我、无法、全然臣服于命运之手。这三种状态其实都是被空执所障的表现。
释迦说想、非想、非非想、无所住,说白了就是:心猿意马的思绪;不想继续胡思乱想了;不想继续人为地抑制自己不想去想的所执念;最后做到“观想”而了然所迷,进而了悟所障,有所觉悟和收获。
总结
我执:执着于“我”这个概念,认为有一个独立恒常的“自我”存在。
法执:执着于现象,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则规律的,而这些规则与规律是客观的、是高于自由意志的、是不可忤逆的、是天然本真的、是必须遵循的。
空执:执着于所谓的“空性”,误将“空”视为绝对真理,遁入空门,逃避自己当体现出来的自由意识和自我成长中的自发性责任,成为躺平的逃避者或提线木偶般的被动傀儡,误以为无思、无欲、无求、无所向,就能无过、无悔、无所挂牵。
陷入空执的人其根本原因是对真相的不了解。陷入虚无主义的空执中时,在渴望成为“什么”的同时,期许着借此能实现斩断轮回与逃避烦恼,但执空者却因此经历了生命而实一无所获。
细雨2024.10
Description:
GY11 破幻三部曲之“破空执”(87-90)
l GY11-87《修行》
l GY11-88《春夏秋冬又一春》
l GY11-89《禅的世界》
l GY11-90《生命之树》
*注:以上为【观影(梦)说多维实相】QQ群2024.11-2024.12讨论的影片
给第十一册的读者
在今年暑期我们先后借由八部影片,针对“我执”和“法执”展开了研讨,并借彼此交流的机会感受到了大家彼此的心灵共鸣。透过讨论我非我、我是谁、谁是我,让各种当前角色小我看到了自己所在意的种种,不过是红尘大梦里的所执。
在修行无上大道的认知过程中,起步阶段最核心的难点就是“何为无我?”
破“我执”的过程相当麻烦,因为“我”这一核心概念、这一零维点状的意识认知聚焦很难化解。“我”这一“焦点”会随着认知而不断转移,直到修行者明白,在多重多维实相中,任何形式的角色我皆是梦幻泡影——不管是肉身、灵身、法身、化身,都是自我意识的层层壳窍而已。
借由四部影片我们逐层深入破“我执”,从镜面到多维、进而步入同时性的多重平行实相。皮囊我、角色我、神魂我、意识我,到底哪个才是我?在多重多维实相间,谁才是那个所谓的我呢?
幻灭“我执”后,认知进入到全然领域,在此可见台前幕后的大道规则、可见种种颠倒梦想、可见三界内外的轮换交互。在这一阶段,修行者在观道悟法、赞叹天地自然的过程中,很容易把术法当做本真去崇拜,认为规则之力、规矩传承、科学理论、术法典籍就是本真了,却不自觉地陷入了“法执”的泥沼,在此耽误百年。
其间引发了道统纷争、正邪互斗、种种灵性的傲慢风动幡摇,演绎出种种戏码,让人自误前程。然而不知“法无定法”,天道无常,融通变化,万法归一。释迦说“于燃灯处实无所得”,无忌答三丰教诲时说“都忘了个干净”。
这些影片帮助我们理解在高维意识眼中,同时性和共时性是如何展开的;也让我们明白作为角色的意识主体,如何陷入轮回往返并因何执迷不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一遍遍的经历中得以完善和彰显,在寻寻觅觅间,所谓的对错是非成败都在帮助我们完善自我认知的不同面向。
随着意识觉醒,我们开始涉及到自觉与觉他、自爱与博爱的大乘理念,并逐渐了解到灵魂团队是如何利用相互助缘来完成各种舞台情景剧的。当知道此间种种皆虚妄后,有些人会开始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灵界与道法,把灵魂的法身和灵界看作是隐于虚幻后的真实,进而陷入到了宗教传说故事编织的“法执”中。
如果把明悟大道的修行路粗略地划分为三个大境界,每一境界都有一个核心难点作为拦路虎。
在破除“我执”后,“法执”就是把守第二关的BOSS。修行者常会沉迷于术法中,被法相所迷,视“山医命相卜”中展现出来的各种“本位面”规则“道理”为确定的信仰与信念核心。
想要破开法执真的很难,需要跳出当前角色所处的位面,到多维实相里利用高维视角去立体地观察,了知在同时性中各个不同位面里的不同法,最后搞明白所谓修真求大道了万法、破尽无明所执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
当你真正地明白,所谓的法与道,不管是此间一方天地,还是灵界里一界域内的规则,都是梦宇宙矩阵显化的底层逻辑算法规则之后,会陷入一种无所依托的虚无感。这是因为我们头脑所习惯了的逻辑思维方式,需要依赖已知的确定性来构建逻辑支点,以便串联成逻辑的是非分类。
当我们发现在宏观架构中,其实没有绝对的是非二元确定性后,能支撑我们继续维持低端逻辑思考的依托会荡然无存,这时辛苦总结认知到的道与法,突然成了所知障。这时放下不甘心、死守着又成了继续发展的阻碍,会导致自己无法打破界域屏障,无法更进一步体悟本真。很多人在打破法执后会陷入自我怀疑的迷茫,导致道心崩塌,也就落入到了第三重境界的泥沼里,这就是“空执”。
从本周开始,这个月我们会围绕破幻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破“空执”而展开。如果时间是一种假象、空间本也不存在、万物生灵皆是泡影,就连这个“我”都是颠倒幻梦,那所谓修真又为何?所求大道指向何方?了透万法、破尽所执,举目苍茫天下无亲,该向何方?
空执:空执是执着于“空”的概念本身,执于一切事物皆无自性的“空性”,而将“空”作为一种绝对的真理或固定的实相来理解。空执的难点在于没有可破之处,找不到发力点,且一说就错,无法言表,因为其中没有是非可言。犹如手指明月,指月之人、之手、之指、之月皆非答案,答案尽在拈花一笑间。
有些修行者在理解“空性”时,误以为万物皆空,从而产生了避世的心态,认为既然万物皆空,就不必去关心世间的苦乐和责任,每日躺平等死、逍遥就好。有些人则日日禅坐,经咒不离口,让自己持续地陷入一种无所思的境地,认为无思就无私欲,就干净纯粹了。有些人把自己完全地交托给命运,随波逐流,彻底不加干涉,心想这样做也就彻底无我、无法、全然臣服于命运之手。这三种状态其实都是被空执所障的表现。
释迦说想、非想、非非想、无所住,说白了就是:心猿意马的思绪;不想继续胡思乱想了;不想继续人为地抑制自己不想去想的所执念;最后做到“观想”而了然所迷,进而了悟所障,有所觉悟和收获。
总结
我执:执着于“我”这个概念,认为有一个独立恒常的“自我”存在。
法执:执着于现象,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则规律的,而这些规则与规律是客观的、是高于自由意志的、是不可忤逆的、是天然本真的、是必须遵循的。
空执:执着于所谓的“空性”,误将“空”视为绝对真理,遁入空门,逃避自己当体现出来的自由意识和自我成长中的自发性责任,成为躺平的逃避者或提线木偶般的被动傀儡,误以为无思、无欲、无求、无所向,就能无过、无悔、无所挂牵。
陷入空执的人其根本原因是对真相的不了解。陷入虚无主义的空执中时,在渴望成为“什么”的同时,期许着借此能实现斩断轮回与逃避烦恼,但执空者却因此经历了生命而实一无所获。
细雨2024.10